原文:

        老来可喜,是历遍人间,谙知物外。看透虚空,将恨海愁山、一时挼碎。免被花迷,不爲酒困,到处惺惺地。饱来觅睡,睡起逢场作戏。

        休说古往今来,乃翁心里,没许多般事。也不蕲仙、不佞佛,不学栖栖孔子。懒共贤争,从教他笑,如此只如此。杂剧打了,戏衫脱与獃底。

        朱敦儒〈念奴娇?老来可喜〉

        *如果需要引用这个系列的文章请先留言说明用途谢谢*

        人在阅历增多後烦恼也因而更多,故庄子早有训诫「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!」但有时就算想归隐也未必可行,而历来中国的许多读书人皆在同一条道路上被迫前行。不过两人都能凭着智慧度过危机。转的过去才能使中年成为中年进而迈入老年,如果不行中年也就成了终年,余生也就在颓唐中度过了。而终身处於少年固然美好,但如前述,如此之人完全无作词的必要,故不讨论。

        人Si後虽殊途同归,但老却有各种样态。不过基本上大致已定,就算向往他人的老年生活,此时往往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。苏轼正是最好的例子,这辈子不求功名,只求能够退休後与弟弟同居,但纵使其才智过人也不敌世事难料。所以这里所选的〈念奴娇?老来可喜〉也不过是个空想罢了,祈祷真能如东坡所言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
        首句「老来可喜」可说是语出惊人,这是多少人的梦想,但却少有人实现。甚至我们常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,但最後发现即使如东坡、稼轩、鹏举一般努力也少有善终,更不用说可喜的老年生活。不过朱敦儒虽然境遇不错,但也是历遍人间,谙知物外,而非独善其身而已。不过最後他老时却能看透虚空而不为功名所迷惑也是难得。不仅将不顺眼的事物挼碎,还大胆的讥笑「到处惺惺地」,实可见其青壮年所遭受之苦时不可与苏辛相b。即使如此在饱来觅睡的闲适生活中偶尔也需要逢场作戏。可是朱敦儒的逢场作戏并不是勉强的,而是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,所以才能老来可喜。下片则直写他的生活情景。一般我们总以为辞官後就要归隐山林过着田园生活。不过从词中看来,他不需要隐居,因为对他来说没有许多般事。然後他其实也没有什麽忧虑,因此不需要求仙或求佛,更遑论学孔子的治世之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就《宋史》来看或许会以为朱敦儒自行其道中生无忧无虑,但就其作品来看他也曾有过挫折和苦痛。词中亦可看出,在自适之外,也藏有许多的烦忧,有人生的虚空,又被花迷、酒困的应酬所恼,而且到处皆是猩猩地。如此只如此,看似豪放,实则也藏有感叹和绝望。而最後他选择放逐自我,演戏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我觉得朱敦儒之所以不同於东坡、稼轩、鹏举的原因在於他的忧愁是来自自身,而三人除了要解决自身的忧愁外都心系着家、国。其他三者的生命是跟家国结合为一T的,所以无论如何都会为情所苦。而柳永也是为情所苦,不过是Ai情与前三者稍有不同。朱敦儒得以自适的关键就是无情可以无情,万事皆可抛。无法治国他无妨,就头也不回的辞官。从官路上与其他人相b也可为出入自由了。而不论朱敦儒是否有家室,从其词中完全看不出来家庭对他的影响。陶渊明因为受到养家的经济压力迟迟不能辞官,不过这点完全无法在朱敦儒的词中看到。其原因可能是他将自身先於家庭,又或着我认为可能他没有家室,所以才能有如此孤独自适的境界。

        人到了老年其实反而会有些童稚之趣,朱敦儒的行为不就十分的幼稚吗?如此且如此,不是也有一种莫名可笑的「执着」吗?老年如果是活得要Si不活的,我认为那只是身T上的老,而非实质意义上的老年。不过要是标准如此严格,又有几人真的老过呢?我们经常花了许多时间在追求名利,或是伤春悲秋之中。要不追求未来,要不耽溺在过去,我们的心X往往停留在青年和中年,但我们的身T和行动却往往十分的老迈。所以我们不断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徘回着、痛苦着。朱敦儒的老年景象确实令人向往,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他个人的特别之处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路要去走,就连庄子也困扰於自己是蝶还是人的问题,不过至少在这些词篇中我们还可以心向往之也就足够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参考资料

        佘筠珺2014边缘到中心的流动─论朱敦儒词中「身分认同」的自传书写。成大中文学报,第四十五期,页139-176。

        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读吧文学;http://first.ticket8000.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